中国的城市面临越来越高的自然灾害风险,对城市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形成威胁,城市防灾减灾应该成为今后城市政策的一个重点。本书着重介绍国际上在城市防灾减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第1章简要阐述可持续城市的概念以及中国的城市化历史,在说明中国城市发展成果的同时,介绍了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自然环境挑战,尤其是持续走高的自然灾害风险。之后基于国际上(美国)的经验讨论了常用的城市灾害管理手段(包括灾害预警、灾后援助、城市减灾工程)的弊端。最后,书中总结了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政策作为防灾减灾手段的作用,概述了土地利用防灾减灾政策的分类以及政策实施与灾后复建的关系。
该书的特色在于,它从城市可持续理念出发,不仅介绍国际上曾经采用过的灾害管理手段,如灾害预警、灾后援助、城市减灾工程等,并且结合美国的城市防灾减灾发展史和法律法规,阐述了这些通常采用的防灾减灾方法的利弊以及在中国城市的适用性。另外,该书还将灾前的预防和灾后恢复两个环节结合起来,注重防灾减灾政策与灾后复建实施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日本神户地震、加利福尼亚州北岭地震、卡特里娜飓风等几个案例,该书作者将目前国际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加以总结,这为中国城市未来应对灾害的挑战提供了借鉴。
作者简介
吕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可持续再生途径。
肖渝,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景观建筑和城市规划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张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转型期社区演变、城市形态。
张洋,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城市事务与规划系教授,美国国家自然科学积极会青年研究员,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海外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防灾减灾。
供稿人:郭曜